> 国学知识 > 论语12.12

论语12.12

论语12.12

论语12.12:为什么要把“名”作为第一课?

《论语》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之一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。其中的12.12章节说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。”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来的,孔子指出了不重名声和过分沉浸于学问都是不好的,在强调忠信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地改正自己。这段话以“名”作为第一个课题,这是有很深刻的原因的。

名与尊严

在中国古代,名声简称为“名”,对于一位士人或者学者来说,名声是很重要的。因为名声不仅是一种荣誉,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和地位,也是一个人传承给后代的东西。

名与道德

孔子非常注重名声,并且认为名声和道德密切相关。他认为一个人的名声和他的道德水平有直接关系,因此名声也可以作为道德方面的考验和评判标准。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求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不得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,因为这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名声。

名与人类尊严

孔子认为,对于一个人来说,名声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,更是人类尊严的问题。因为一个人的名声不仅代表着他自己,也代表着他的家族和祖先。孔子认为,人应该以自己的名声为荣,因为这代表着自己家族的荣誉和尊严。而把名作为第一个课题,他也是希望人们能够从自己的名声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,屹立于人类尊严和荣耀之中。

结论

通过12.12篇论语的分析,我们可以看出,孔子的思想主张始终围绕着人的尊严和荣耀展开。他认为,一个人的名声不仅代表着他的个人荣耀,更代表着人类尊严和家族荣誉。因此,在道德行为方面,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名声,不做涉及到道德底线的事情,这是对自己和整个人类尊严的最大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