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国学知识 > 论语13.10

论语13.10

论语13.10

介绍《论语》13.10

《论语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,其中第十三章第十节内容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。这节经文中描述了孔子对徒弟子贡的教育和引导,让子贡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,并透露出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看法和态度。

重要性和时代背景

《论语》13.10的重要性在于它阐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,即开拓视野,推广知识,增强自我修养,帮助人类事业更好发展。此外,这一经文还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——以“学习”为核心,注重德育、智育、体育三方面的发展。

前五个字的意义

《论语》13.10中,首先孔子告诉了子贡“君子不器”。这里“君子”在儒家思想中常常是指有美德、有气节、有修养、有才学的人。而“不器”则指的是不能接纳新事物、不能开拓视野、不能提高自我素质等等负面含义。这五个字所表达的意义是告诉子贡必须时刻谦虚谨慎,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,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。

“不知”和“知”的区别

在《论语》13.10中,孔子告诉子贡,“君子不器不养,不知不怨”。这里,“不知”和“知”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。“不知”指的是对未知的事物和知识缺乏探究和学习的意愿和行动,而“知”指的是有意愿和能力去积极学习和探究知识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,就很难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。

关于“怨”和“养”的诠释

孔子在《论语》13.10中还谈到了“不养不怨”这一概念。这里,“养”指的是充实自己、开拓自我的途径,而“怨”则表示对自己没能达到理想生活、事业的一种懊悔、抱怨。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,如果一个人不能积极学习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,就会感到自己无法完成理想和事业,自然会有怨症产生;而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修养则是缓解自己在未来生活中的怨恨的途径。

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”

《论语》13.10的最后部分是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”这个重要的经文。这一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三个关键特征:“学习”、“仁”、“勇”,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“三纵”(纵横,德行)之一。其中,“好学近乎知”告诫人们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,积极学习知识以求得到智慧;“力行近乎仁”则指出了要注重自己的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品行和修养;而“知耻近乎勇”则强调了敢于接受自己不能胜任、不懂的事物和知识,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。